标王 热搜: 科技  芜湖地方政策  企业  芜湖  服装  公司  芜湖市  投资  芜湖政策  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产业动态 » 正文

安徽省上半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7-01  浏览次数:981
核心提示:一、总体形势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迎难而上,开拓进
一、总体形势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随着经济“稳中求进”的平稳较快发展,就业形势开局良好。1-5月份,城镇新增就业26.3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4%;失业人员再就业10.4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3.68%;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0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1.37%;城镇登记失业率3.76%,控制在年度目标任务4.5%以内。

  (一)企业用工需求平稳缓解。企业用工市场供求趋于平稳,缺工得到有效缓解。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自春节以来持续降温,截至4月份,岗位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分别由春节后的13.6万、9.8万减少到9.5万和7.5万,供求更加趋于稳定;工业园区企业缺工由春节前的48995人减少到27696人,减少21299人,缺工比例由5.9%减少到2.85%,减幅3.05%,重点企业缺工由春节前的5.05%减少到3.35%,减幅1.7%。

  (二)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成626个专业化创业园(区),累计培育微型企业近4000户,带动47万人就业;引导7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7.9万户企业,帮助近100万农民转移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6.88亿元,扶持近7万人创业,吸纳31万人就业;对15万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其中8万多人成功创业,带动25万人就业。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且结构性变化明显。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和经济的转型发展,我省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1370万人,其中在省内转移就业450万人,比上年增加50多万人。今年以来,省内转移就业人数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据省人力资源市场监测资料,2月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从1月份的733.4万人增加到809.1万人,增加75.7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从194.9万人增加到256.6万人,增加61.7万人。阜阳、黄山等市调查显示,约10%的省外务工农民工节后留在省内转移就业。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年末总体就业率达到93.12%,较2010年上升0.6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难度大、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我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下发后,省政府及时转发全省各地各部门(皖政〔2011〕101号)认真执行,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把目标责任分解到各级各部门。

  (五)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5.4元,增长17.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25.6元,增长19.7%。1-5月份,各级财政民生投入1096.8亿元,增长36%,占财政总支出的79.8%。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新开工22.8万套,开工率达到58.5%;基本建成12.6万套,占计划任务的49.2%。

  (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2009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至目前共实施三批67个新农保试点县(市、区)。在2011年实施第三批试点的同时,在前三批同步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经省政府研究决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统一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2012年7月1日国家将启动第四批试点,届时我省将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将惠及城乡居民4605.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854.7万人。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招工难”问题有效缓解,但结构性缺工问题依然存在。从今年前三个月对全省30个工业园区、500户重点企业和16个市级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数据来看,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从1月份的1.67回落到三月底的1.27,回落0.4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招工难”得到有效缓解,市场供求更加平稳,但“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小微企业普工、技工短缺比例较高,普工缺工人数一度高达80%以上。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2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28万人,比去年增加1.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近年未就业及省外回皖就业毕业生,总规模在32万人左右。而预计今年全省能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仅60万个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三)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亟待提高。我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服务场所规模小、硬件条件差、服务手段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公共就业(人才)信息网络不能全部互联互通,无法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就业服务。街道(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人少事多,待遇水平、工作能力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很多街道(乡镇)服务机构人员缺编,甚至没有编制。

  (四)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一是部分中小非公企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用工不签合同、不参加社保、随意安排职工加班且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少数企业超范围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劳务派遣工与直接用工同工不同酬现象突出。三是集体合同制度整体进展不快。不少企业集体协商制度流于形式,集体合同内容照搬法律条款,操作性不强。

  (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政策、信息共享、基金保值、基层经办能力方面问题突出。一是试点启动实施时在保费补贴、针对参保人员死亡等方面政策不够全面。二是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流动性大,由于城乡养老保险缺乏制度衔接和信息沟通渠道,导致新农保“捆绑”政策难以落实和重复参保现象。三是随着参保人员数量的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会越来越大。由于基金仍然为县级统筹,管理层次较低。从长远看,资金规范运营、保值增值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四是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步伐不断加快,参保居民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的经办管理人员力量特别是乡镇社会保障经办人员力量不足,基础设施条件难以适应业务需求,这些将直接影响试点工作的稳妥有序推进。

  三、对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执政之基,有效促进社会就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要务之一,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就业。

  (一)密切关注经济和就业形势变化,做好政策和措施储备。整合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企业用工监测和失业动态监测,形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监测视角全面,覆盖全部省辖市的就业失业监测体系,及时、全面地掌握就业失业动态信息。进一步增强敏感性,主动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超前研判经济形势变化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做好政策和措施储备。

  (二)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一是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实施促进就业规划为抓手,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格局,研究制定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长效机制。二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开拓新的就业增长点。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拓展居民消费和市场流通领域就业门路。三是采取强有力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认真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把保增长和稳岗位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既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又保持就业岗位稳定。

  (三)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一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校毕业生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落实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开展皖江皖北就业对接活动,健全重大转移项目与用工联动制度,重点推进乡企对接、校企对接,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省内合理流动。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速农民工向新市民的转变。三是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助。以制度化、长效化、精细化为目标,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形成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管理、针对性帮扶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一批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三是统筹做好其他各类群体就业工作。

  (四)强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一是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创业带动就业现场会,进一步推动全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二是指导各市全面落实创业型城市创建方案,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终期评估工作,并进一步完善我省创业型城市评估标准,推动创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整合支持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等政策,形成扶持创业的政策“组合拳”。开展省级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调研,力争尽早出台管理办法,发挥创业扶持资金效用。扎实推进“整贷直发”小贷模式,定期通报各地小额贷款工作进度。四是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为重点,深入开展多层次、全过程、阶梯式的创业培训。加大高校开展创业培训力度,抓好高校创业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编写创业培训教材。五是切实抓好创业园建设,重点做好创业园的扩园和提升工作。今年我省计划新建20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0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

  (五)积极开展各类就业培训工作。引导各类职业、技工院校紧贴市场和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规模,把新生代农民工及部分下岗的四、五十岁人员作为培训的重点。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积极练好“内功”。开展校企合作,组织企业加强与职业、技工院校合作,拉好“外援”,开展适应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委托式”培训,满足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

  (六)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统一、规范、完整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出台扶持困难企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适时适度放宽就业资金使用范围,切实扶持困难企业走出困境、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完善失业保险政策,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稳定就业功能。

  就业处

  2012年6月19日

 
 
[ 商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百度更新 | 谷歌更新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