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科技  芜湖地方政策  企业  芜湖  服装  公司  芜湖市  投资  芜湖政策  机械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创业辅导 » 正文

张一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9  浏览次数:1264
核心提示:2015年5月最后一个周末,广州,阅读工具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在南方报业集团做了一次内部演讲。他对着台下那些传统媒体的看门人说:我们跟一些媒体不一样,有的媒体是有格调的,他希望他们有格调的内容。我们希望包罗万象,因为我们会给不同的人看不同调性的内容。对南方报业集团,张一鸣并不陌生。《南方周末》、《南风窗》和《南方都市报》从这所大院里生产出的新闻纸曾部分地满足了张一鸣的重度信息需求症。对出生于1980年代早期的张一鸣和比他更年长的那一代人来说,这些在开风气之先的南国边陲被生产和印刷出来的新闻纸,代表着一种
 2789733

2015年5月最后一个周末,广州,阅读工具“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在南方报业集团做了一次内部演讲。他对着台下那些传统媒体的看门人说:“我们跟一些媒体不一样,有的媒体是有格调的,他希望他们有格调的内容。我们希望包罗万象,因为我们会给不同的人看不同调性的内容。”

对南方报业集团,张一鸣并不陌生。《南方周末》、《南风窗》和《南方都市报》……从这所大院里生产出的新闻纸曾部分地满足了张一鸣的“重度信息需求症”。对出生于1980年代早期的张一鸣和比他更年长的那一代人来说,这些在“开风气之先”的南国边陲被生产和印刷出来的新闻纸,代表着一种态度、格调和时代精神。

今日头条没有自己的格调,但它有几亿用户。理论上,几亿用户在今日头条上有几亿种格调。

为了这次演讲,张一鸣准备了一份53页的演示幻灯片。统一的深蓝色背景宣示着科技空间的冷艳和纯粹,那是微微泛黄的新闻纸难以模拟出来的颜色。在幻灯片中,他不断强调着“系统的力量”:系统“像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大脑”,“是网络空间的上帝,俯视所有用户”。张一鸣坚信这个“上帝”能够“抹平信息鸿沟,减轻人脑的负担”。

这个上帝视角的系统,是“今日头条”的核心。

被“系统”主宰的知识半径

张一鸣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今日头条”不是一家媒体,而是一家具有媒体属性的科技公司。“我比较经世致用,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说,“今日头条”首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分发效率的问题。

当年高考志愿填报南开大学,其中一个原因是张一鸣觉得天津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然而他所亲历的天津,却没能满足对“滨海城市”的想象,“信息不对称”让他吃了亏。

和他一同“吃亏”的是大学同学梁汝波。梁汝波也是张一鸣从九九房——他最早的创业项目时期就开始合作的创业伙伴,他们共同拥有的第一份资产,是一台只有256兆内存的电脑。大二学期末,张一鸣的电脑机箱在宿舍被盗,剩下的显示器成了摆设。他问同屋的梁汝波是否愿意去买一部主机,和他剩下的显示器凑成一对,电脑使用权共享。张一鸣承诺,等到大四毕业时,显示器也一并归梁汝波所有。

从此,梁汝波和张一鸣熟络起来。两个微电子专业的人开始一起钻研计算机科学,学着编程和代码,每周末还会一同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但梁汝波说:他自己运动是因为喜爱,而张一鸣是觉得“应该运动”而坚持了下来。

等到大三张一鸣转向软件工程专业时,整个电脑的所有权提前转到了梁汝波的名下。现在,梁汝波是今日头条的技术总监。

梁汝波认定,曾经的这位大学室友生命的中心思想,就是“渴望卓越”。就像张一鸣在自己社交媒体简介栏当中放的第一句话:“逃逸平庸的重力”。用张一鸣自己的解释,就是变成超级赛亚人,然后保持适应,然后再变身更高级的超级赛亚人的过程。梁汝波说,从这样的中心思想而衍生出的所有阅读行为,都是张一鸣的“个人修炼”。无论科技、社会、诗歌还是人文,只要能使他变得更卓越和强大,张一鸣都去阅读。

张一鸣说自己每天有60%的信息获取来自于自己的产品。在我见他的那天,他的“头条首页”为他推荐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用户报告、“乐视A股”、“Google公关跳槽Uber”、“国务院发布网速提升”以及中广核的一则新闻和小米上市的最新传闻。张一鸣一条一条地展示给我,并赞赏每一条对他的价值和令他满意的精准度。

夹杂在这些消息中间,还有两条关于篮球宝贝和赛车车模的图片新闻,斗争了一下,我还是没好意思去问:这是被系统算准了,还是失准了?

大胸妹子照片的推送丝毫不会影响张一鸣对系统的信心和赞美。他认为他的系统“跟现实生活中的口碑传播没什么区别,它只是打破了时空限定,更快速的流动了。”

“像我岳父岳母,给他们用了‘头条’之后,他们知道的东西我发现明显变多了。”张一鸣坚信在“今日头条”这样的产品出现之前,人们的认知水平基本上是被他周围的人所界定的:嘈杂的微信朋友圈、夸夸其谈的出租司机,或是广场上的收音机。

一个人对知识的获取,是应该被别人界定还是被“系统”界定?张一鸣坚信后者才是救赎与希望。

“报纸的时代更糟糕。一个人订一两份报纸,主编就决定他看什么,主编的狭隘程度就决定他的(狭隘)程度。”

而张一鸣正是得意于他的系统——被机器和算法驱动的大脑持续地生长发育,俯视所有用户,甚至主宰整个网络空间,变得越来越聪明,推荐不同的信息和内容,扩展每个人不同的知识边界。让人们拥抱更多样无穷尽的信息和价值,避免人生的局促和偏狭。

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既不‘南周’,也不‘环球’”。而《南方周末》和《环球时报》在很多种语境下,正象征着当下人们对中国社会现状认知的两个“偏狭”的极端。

QQ截图20150615101417

阳光和油墨香味一点都不重要

在“系统”之外,张一鸣仍有40%的“重度信息需求症”需要被治愈,全靠一台Kindle。

这是他的第五台电子书阅读器,里面的书包括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Winning、《乔布斯传》、《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自控力》和《沃顿商学院最实用的谈判课》。躲在这些当中的,有一本《乌合之众》。

在张一鸣的购书逻辑中,Kindle电子版有着绝对的优先级。半年来,他也不曾买过任何纸质报刊,“我在报亭只买可乐”。

曾经有人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呼吁国家应该多建图书馆,张一鸣在第一时间留言反对。“(我)鄙视了他一下。你还不如给学生发Kindle,你想那个(图书馆)更新得多陈旧、速度多慢、也看不到书评。”他觉得如果在自己小学三年级那会儿就能有搜索引擎、推荐引擎、今日头条和维基百科的话,那将是多么棒的童年。张一鸣说,他正计划着过年时不再给亲友的孩子们发红包,而是每人一台Kindle,里面充上两千块钱,“对他们的人生改变肯定很大。”

在他还不得不读纸质书的年代,张一鸣买书时会从五道口站一路走下去,盗版地摊、新华书店,直到万圣书园,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在哪里买,在哪里看,对他而言都不重要。“我也在书店看很多书,但是不沉浸,就是说没了就没了,没了会有更好的,更面向未来的。”

每每说到像“纸墨香”一般的事物时,张一鸣都会用“欣赏怀念不沉浸”来表示自己的态度。他更喜欢将拉链、青霉素和避孕套作为“今日头条”的类比,“重要的技术一定是改变大众……我觉得这个是意义更大的,大规模改变更多普通人是意义更大的。任何一小撮人感觉良好的,我觉得有文艺价值,但是它社会价值就小。”

“一缕阳光打进来落在书页上,印着油墨的味道散发出来,南开大学里面的图书馆经常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书。但是电子书比他们牛多了,在我看来,阳光和油墨香味一点都不重要。”张一鸣觉得关注这些的人其实是太关注自我,“他们会被情绪控制。”

几个问题下来,张一鸣突然探过身,反问道:“你文艺么?”

我:“这是我下面想问你的。”

张一鸣:“我觉得文艺的人才可能会挑剔一点。”

我:“你文艺么?”

张一鸣:“我不文艺,我还是太practical(实用的)。我觉得实用主义非常重要,你应该了解很多,你应该有理想,但是都应该practical,因为不practical不管用,你最终还是要对社会、对人、对自己有作用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任何事情的前提都是practical。”

对“事物尽头的看待”

今日头条的市场副总裁林楚方说,张一鸣是他见过的自律性最强的人。“他很少发脾气,生气的方法就是不理你,但是也很少。情绪的管理就像是机器人。”常年浸淫在传统媒体的林楚方曾惊讶于公司会议上的张一鸣:提前5分钟到场,不寒暄,5分钟的时间只是自我学习、一个会通常不会超过15分钟。

在张一鸣还要去报亭买《南方周末》的时候,林楚方正是那份报纸最当红的记者编辑之一。在2014年,林楚方以《壹读》杂志主编的身份采访张一鸣后,两人就彼此引以为同类。张一鸣觉得林楚方“也不文艺”,林楚方则找到了一个病况更加严重的“重度信息需求症”病友。

林楚方说,最开始接触张一鸣的系统时,是“上瘾”的感觉。“阅读瀑布流的感觉,不断地收到。只要你想看,永远有看不完的信息和资讯。”

在南方报业集团讲座的前一个礼拜,张一鸣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做了一次被员工称为“第一次洗脑”的演讲。他对着自己正在疯狂扩张的队伍讲“我们要去哪里?”、“哪里有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会遇到哪些拦路虎?”、“我们的里程碑是哪几个?”

坐在下面的梁汝波发觉,这么多年之后,张一鸣还是那个样子——普通话特别糟糕,也不太适合演讲,“但他就是润物细无声,你得经历了一段时间,才会觉得这个人,很靠谱。”

这个心中有一个理想的上帝视角的机器系统,行事风格也遵循系统的瘦小的理工男,正在成为传统媒体心目中的“掠夺者”和技术理性派心目中媒体行业的“变革者”。但是无论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创造并驯化出的“上帝系统”的旧媒体门外汉和新媒体执神杖者,究竟会成为又一个约翰内斯·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者),还是会把古腾堡流传下来的所有遗产彻底砸烂。

张一鸣说他自己“比较喜欢从宏观的角度,更长时间跨度和更大人群的角度看问题。”而林楚方也曾经问过张一鸣:“你是不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张一鸣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成为同事之后,林楚方逐渐发现,张一鸣追求更多的其实是可行性以及对“事物尽头的看待”。

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在张一鸣看到的“事物的尽头”,是传统媒体的万劫不覆和像上帝一样的“系统”的在网络空间里的滋长和永生。在这个空间里,没有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和那些泛黄的沙沙作响的新闻纸。

 
 
[ 商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商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百度更新 | 谷歌更新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DESTOON